在现代电力系统中,电缆是输送电能的关键载体,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供电安全。然而,长期受环境、负荷、机械应力等因素影响,电缆表皮会逐渐老化,出现龟裂、硬化等现象,严重时可能导致绝缘失效,甚至引发短路、火灾等事故。因此,科学评估电缆表皮龟裂程度并制定合理的更换标准至关重要。
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及行业标准,电缆老化程度可依据表皮龟裂情况分为以下等级:
轻微龟裂(Ⅰ级):表面出现细小裂纹,无明显深度,绝缘性能未明显下降,可继续运行但需加强监测。
中度龟裂(Ⅱ级):裂纹增多并加深,局部区域出现轻微剥落,绝缘电阻略有下降,建议短期内安排更换。
严重龟裂(Ⅲ级):裂纹密集且深度大,表皮明显硬化、脆化,绝缘性能显著降低,存在击穿风险,必须立即更换。
基于检测数据:通过红外热成像、局部放电检测、绝缘电阻测试等手段综合评估。
结合运行年限:一般高压电缆运行15年以上需重点检查,20年以上建议逐步更换。
环境因素考量:高温、潮湿、化学腐蚀等恶劣环境下的电缆应缩短检测周期。
定期巡检:每1-2年进行一次专业检测,记录龟裂发展情况。
预防性更换:对达到Ⅱ级及以上老化的电缆,优先安排更换,避免突发故障。
智能监测:采用在线监测技术,实时掌握电缆状态,提升运维效率。
科学的分级与更换标准能有效延长电缆寿命,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。电力企业应重视老化检测,防患于未然!